01 开幕式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新建筑》杂志主编李晓峰教授主持开幕式
▲ 中国建筑学会李存东秘书长致辞(左上)
▲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毛大庆副主任委员致辞(右上)
▲ 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何灵聪会长致辞(左下)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钱思致辞(右下)
开幕式结束后,上午单元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新建筑》副主编谭刚毅教授主持。
演讲内容提要 《新旧相生》
李兴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李兴钢先生将“城市更新与建筑改造”归纳为解决“新和旧”的关系,基于此,他提出了三点思考:要让新生于旧、旧生于新;旧物未必只有“古董”才值得保护利用;旧物或遗产有其作为“物”及内在“基因”的两种价值。他通过两个建筑实践案例进一步阐述:一是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项目,虽然建筑本身没有所谓的旧物价值,但团队通过寻找建筑本身的基因价值,汲取传统胡同空间有序加密的演变灵感,对院落进行空间实验,由此激发其活力;二是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设计项目,他从旧建筑自身“物”的价值出发,将新的建筑与之融合在一起,改造为特色精品酒店。
▲ 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项目
《因地制宜,传承创新》
桂学文|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在存量经济的新形势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课题。延续场所记忆、活化建筑生命、契合时代精神是桂学文先生在建筑改扩建项目中秉承的理念。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工程项目,在用地有限、复杂的山体地形中,团队以“大地雕塑,和平基石”为设计意向,构建出既有纪念叙事性又有体验性的地景式建筑,新旧建筑浑然一体。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在新、老建筑间适宜地运用延续、创新和过渡的设计策略,令改扩建后的军博以一种谦逊而积极的态度,在精神上承续历史,在形态上面向未来。
▲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项目
《平凡建筑的非平凡改造》
张兵|弘石设计创始人、董事长、总建筑师
城市中不光只有标志性建筑,那些平凡的建筑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如何让缺失文化内涵的旧建筑获得重生?张兵先生分享了三个对平凡的旧建筑进行非凡改造的实例。华润生命科学园首开区通过功能转变、形象提升等策略,转化为富有魅力的产学研用综合园区。北京首钢六工汇片区室内改造项目,打破较小体量的局限性,成为集“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生活艺术中心。北京融通四道口改造项目,以区域文化赋能平凡建筑,立足于城市尺度,在推动商业成功运营的同时,恢复街道公共生活,重拾铁路文化。最后,他总结了建筑改造的切身体会:要给予建筑与场地双重尊重;通过商业逻辑对项目的未来进行精准定位;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给予项目更多的引导与空间;设计一体化,可以将同一设计理念贯彻项目始终。
▲ 北京华润生命科学产业园改造项目
《工业遗产的相对时空坐标及其转型》
周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委员会委员
周卫教授基于武汉三镇分立时期近代工业的分布规律,以及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和三镇的融合,近代工业遗产逐渐由城市边缘地带融入城市规律的解读,梳理了工业遗产自身及其与城市时空关系两大逻辑。提出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遗产因价值认知的差异面临两种境况:一部分得以留存,而另一部分被大量拆除。周教授强调工业遗产属于无意识纪念物范畴,其价值源于其初始和后续的特征和意义,也即源于对其“真实性”信息源的判断和理解。而对工业遗产价值的研判,是平衡工业遗产保护程度与介入性设计强度的根本。
▲ 汉口原德租界瑞记洋行仓库改建·暨武汉地铁博物馆设计项目
上午单元的演讲结束后,对谈嘉宾武汉市规划协会何灵聪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陆晓明总建筑师及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向大庆先生与演讲嘉宾一同进行了交流研讨。
何灵聪会长指出,武汉当下主要依托“动区和静区”结合的方式进行城市更新,今后的侧重点可能会从经济利益向文化复兴、生态改造等方向转移。何依教授谈到,城市更新应是使城市一直处于健康生长的状态,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总结了“有界更新”“叠痕建造”等方法来应对循序渐进更新城市的问题。陆晓明先生提出,建筑除了物质方面的存在,还会有人们精神上的寄托,这也是后续需要通过设计去回应的部分。向大庆先生从建筑师身份出发,表示在城市更新中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微薄,更新的过程是社会上各种力量的博弈与平衡。张兵总建筑师认为,功能定位明确且可持续是市场型更新项目成功的基础,同时要寻求建筑师和业主的良性配合。桂学文先生认为更新改造项目不应只关注经济效益,还应关注环境和社会效益,成功的改造应该实现多维度的共赢。周卫教授以德国某教堂改造为例,侧面回应了桂学文先生的观点。李兴钢先生则强调除“新旧相生”以外,还有“城筑相生、人境相生”,设计者和运营者只有真正聚焦人的生活,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下午单元由弘石设计创始人、董事长、总建筑师张兵先生主持。
《城市更新的多样性——城市嵌入中的广度和精度》
凌克戈|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
街道的尺度空间是最重要的城市记忆,各个时期的建筑则是城市发展的印迹,它们的共存构成城市的历史。同一个建筑在不同时期应表现出时代的特性。凌克戈先生用六类案例阐述了城市更新策略的多样性:①传统风格的微创新,世界文化遗产更新项目虹桥坊等;②地域人文的新生演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更新项目广州永庆坊等;③保护和创新同步,历史保护建筑更新项目南京72号院等;④去形留韵、保持协调,传统街区的更新项目姑苏雅集等;⑤体量重构、算好经济账,老城区当代建筑更新项目南京白云亭等;⑥技术的复杂性、城市的微更新,在建自更新项目金禾广场等。他总结道:城市更新有广度,更应该有章法,不应一味复古、过度解读,要尊重建筑学、尊重市场。
《海南智慧生态新城数字市政厅》
宋晔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SUP素朴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宋晔皓教授通过海南实践案例讲述了如何利用建筑设计智慧而非技术实现可持续性的创作思想。海南智慧生态新城数字市政厅项目设计思路主要有三点:一是深受当地元素的启发;二是持续一贯的可持续设计思想在海南本地的体现;三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对可持续设计策略进行预决策辅助。建筑景观一体的设计思路,将景观体系布置成完全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式景观体系,提升了服务社会属性。一体化的覆土设计不仅有效保持了热源、冷源的效率,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户外游园路径。室内采光通风一体化设计有效降低了能耗。最终呈现出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市政厅、一个通过“控制”实现的优质建筑。
《耕田十年》
幸晔|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合伙人
幸晔女士以在广州荔湾泮塘村的十年实践为线索,讲述了在项目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设计团队从历史研究和田野调查介入,探索历史城区聚落改造更新的可能性并将之局部付诸实现的过程。团队从对泮塘村进行大量细致的历史梳理开始,进而对征收的200多栋民居做现状调研、模型搭建,通过居民沟通分享会让村民参与建筑的微改造,最终实现了建筑的功能更替和聚落共同记忆的恢复。基于这个项目编制的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图则,关注的是如何实现传统匠作体系转向现代建设施工管理。项目中运用的参与式规划设计的沟通机制——转译,则尝试实现现代专业教育的抽象经验和本地生活累积的具体经验的联通。
《未来家园——不可持续趋势下的可持续发展反思》
赵金彦|ACTIVE HOUSE中国区创始人,中国欧盟商会建设工作组主席
赵金彦先生首先介绍了威卢克斯基金会,并谈到,建筑是城市的细胞、是人类的容器,建筑是“储存人类生活的冰箱”,它将人体与自然剥离。对于每个人来说,建筑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在建筑中,室内空气质量起着决定地位。随后他播放了一段欧美的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影响的短片,从而呼吁大家要做健康的设计师,从居者有其屋的现状向居者优其屋的目标转化。随着社会加速,各种事物都在更新,然而最好的建筑始终是与自然融合的建筑。最后他介绍了其团队的一些改造项目,并分享了设计思考:当今时代下,需要改造与更新的是思想、追求、认知,同时追求平衡与贯通。
下午参与沙龙的对谈嘉宾有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宁,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卢峰教授,CCDI悉地国际深圳区域谢芳总建筑师,哈工大北京建筑设计中心主任、总建筑师吴涛以及四位演讲嘉宾。
卢峰教授认为,城市更新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广,但有基本的前提,也要明白更新的底线。吴涛总建筑师谈到,改造这个命题是持续永恒的,当下在建的新建筑若干年后也会面临改造,应该从现在就做好预判。谢芳总建筑师认同市场的力量,做城市更新项目建筑师首先是对各种限制条件进行平衡和计算,然后才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创意。黄宁总经理认为今天的主题比较契合狭义的城市更新,并结合武汉的城市建设历程阐述了城市更新是阶段性的观点。凌克戈先生表示城市更新如果没有规则,就会变成内卷和损耗。宋晔皓教授则认为建筑师收费处于一个不合理的状态,随着建筑师的设计费用降低,建筑师们正被消磨。幸晔女士也表示当下建筑设计收费标准严重偏低,小型事务所生存处境尤为艰难,类似象城事务所这样十年坚持在地深耕的模式很难复制。赵金彦先生认为城市不是一蹴而就,它是非常复杂的生态,是多元化的、复合体的综合。
在下午的主题沙龙结束后,《新建筑》杂志主编李晓峰在闭幕式上作了本次论坛的总结发言,感谢各位嘉宾莅临论坛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思考,感谢线上、线下数千听众的参与,感谢各组织单位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关乎人们对美好工作及生活空间品质的期望和追求,新建筑论坛将持续关注这个议题,推动各界的交流与合作。伴随着热烈的鼓掌声,2021年新建筑论坛(春季)就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