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珉教授“养老建筑的发展趋势与设计方法”专题讲座纪实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06日      浏览次数:
导语:3月1日晚七点,2019年第二场“新建筑·大家讲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四楼100报告厅拉开帷幕。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周燕珉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养老建筑的发展趋势与设计方法”的专题讲座。 讲座由副院长谭刚毅教授主持,参加大健康建筑联合毕业设计的师生、合作企业及设计院的设计师们出席并聆听了此次讲座。

题目:养老建筑的发展趋势与设计方法

献讲嘉宾:周燕珉 教授

 

时间:2019.3.1.晚19:00—21:00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00报告厅

 

图片

 

首先,周燕珉教授介绍了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她指出,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和生育率的持续降低,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进一步加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而高龄化趋势这一特征最为显著。2018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5亿,老龄化现状十分严峻。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养老产业政策,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二是鼓励普惠型养老床位的发展,三是推动养老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周教授认为,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为老设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者应该关注我国的养老政策;项目策划应做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提供普惠养老服务

 

图片

 

其后,周教授分别从开发模式楼栋形式两个角度对养老建筑的常见类型进行了分类。具体如下:

开发模式分类

 
 
1CCRC型

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它提供从自理到失能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有多种类型的居住产品可供选择,同时配置有大量的公建,为老人提供活动空间及便民措施;

2医养结合型

与医疗机构合作,在提供医疗、看护、护理服务的同时,缓解医院床位不足的现状,同时也能辐射周边社区;

3地域融合型

则是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将设施作为服务据点,借助配套公建将周边社区联系在一起。老人不是病人,此种结合周边地区的类型将是未来养老建筑的发展方向;

4社区小微机构

包括养老驿站,老人活动中心,社区老年人健身房,社区老年餐桌等多种类型,准确定位老年人需求

 

楼栋形式分类

 
 
1适老化住宅单元式,适合健康活力老人;
2老年公寓廊式适合自理老人的同时也便于看管。这种廊式设计在老年公寓居住者平均年龄偏高的现状之下,更有利于日后提供护理服务;
3老年设施常采取廊式布局,便于提供护理服务;
4认知症照料组团的平面形式为8-12个居室的小组团,公共空间集中设置,有环状回游动线

 

图片

 

从以上分类中可以看到,在养老设施的平面布局形式中,各组团通常以连廊相连,包括一形C形口形L形混合形。这种联系方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划分组团。针对护理站位置如何选择这一养老设施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周教授提出一字形回字形走廊端部居室围合布局L形这四种布局形式。随后,周教授展示了老人院的功能空间分类以及老人院的功能关系示意图,其中老人居室的朝向、公共起居厅的位置、餐厅与厨房的联系关系等,都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居住空间方面,周教授提出,三人间并不利于维护老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而单人居室将是养老设施的未来发展方向。她以日本养老设施中的居住单元为例,提出老人居室设计应确保每个居住单元都有自己的交流空间,并确保每个居室都具备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与此同时,还应用隔断保证每位居者的私密性。

 

图片

 

随后,她结合日本、丹麦等国的组团案例,讲解了养老设施设计的诸多细节考量,如组团入口空间近居家尺度,氛围亲切;设置开敞式护理站可照顾到各空间老人;护理站兼组团厨房能提高工作效率;餐厅可兼做多功能厅,可通过推拉门与活动室相连,空间可分可合。此外,部分公共空间还可置于养老设施外围,以兼顾对外经营。养老设施中的家具陈设应分析人的行为模式,材料的选择也要兼顾多维度需求

 

周教授在末了总结道:我们在建设社会养老服务系统时,应遵循“养老三原则”,即尊重老人的自我决定尊重老人生活的持续性,最大限度利用老人的自有能力。设计师在设计养老设施时,应注意顺应与周边社区结合护理床位需求增加以及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智能化等趋势。细心观察、贴心考虑、耐心分析、用心设计,才能形成“走心”的设计。

 

图片

 

讲座的最后,学术主持谭刚毅教授进行了总结:设计者要切身体会老年人的需求,将自己所学结合观察融入设计中,使设计回到细微的生活本质;周老师的讲课让我们更加明白建筑设计尤其是养老建筑设计,应是伦理大于审美;只有关爱老人才能真正实现为老设计,是为“仁心仁术”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