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1日      浏览次数:
导语:收集了村落具有代表性、已在历史名录里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道水村--三棒鼓

三棒鼓又称花鼓,是本县源远流长,各族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说唱带表演的艺术。三棒鼓是个古老的曲种,唐宋时称“三杖鼓”,元代称“花棒鼓”,明代以来始称“三棒鼓”,并与民间杂技艺术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三棒鼓演唱较正规的表演为四人,一人二人也可。

目前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长一尺,舞者左右 各执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艺。钢刀在空中欢跳,银光闪闪,左右穿梭。技艺高强者,突然把刀抛得特高,来一个腾空飞脚,转身外摆,继续接刀上抛,令人眼花缭乱,不禁称绝。打三棒鼓,通常有“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四套,分“鲤鱼跳龙门”、“玉女穿梭”、“板岩漂滩”等项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强,表演时需高度集中,用力适当,贯通一气,并与演唱者默契配合。三棒鼓仍以活态传承,与村落紧密联系。

 

唐崖寺村--南剧

南剧,又称南戏,是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颇有影响的古老剧种。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居恩施州五种地方剧之首。它流播城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南剧”一名,一般认为是取“施南”之南。南剧又叫“施南调”,是形成和流行在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唯一能在庙台演出的一大地方剧种。由于该剧种常在庙台演出,又长于演连本戏,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南剧名称起自何时,至今无确切考证。但其多声腔和在庙台演出“人大戏”的特点,早在康熙年间容美土司戏曲活动中就已出现,可见南剧在当时已具雏型。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同鄂西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深为土家和其他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个地方大剧种。

 

桐麻村--彩龙船

“彩龙船”传承历史悠久,与村落紧密相关,每次村落开展活动村民都会自发组织演出,平时都在村落的文化广场进行排练,老老少少都会围在一起观看、学习,带领村内的年轻人、小孩子一起学习。